再读《我与地坛》 堂堂 1 在史铁生之前,地坛是古人祭祀之地,后来成了人迹稀少的公园;史铁生之后,地坛是史铁生,史铁生是地坛。 地坛对于史铁生的意义,如同凤凰之于沈从文,甚至过犹不及。沈从文对凤凰的塑造是回望式的,而史铁生对地坛是融入的,未曾抽离。 现在提到地坛,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史铁生,大概是因为《我与地坛》这篇文章。靠一篇文章“占有”一片领地的人,放眼当代文坛,除了史铁生,一时好像很难找出第二人。 史铁生的成名作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而他最享誉文坛并真正奠定其文坛地位的当为《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发表于1991年的散文,至今已经过去32年,然其影响力并没有因为岁月的冲刷日渐消磨,那些感动了无数读者的文字依然如同星光,在文学的星空里愈加熠熠生辉。 三十多年来,这篇构思独特、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使一批又一批后来者为之动容。 无论圈内圈外,他们对《我与地坛》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好评,同时对史铁生本人也是非常的推崇。 韩少功称,即便当年只有这么一篇文章发表,也是当代文坛的一个丰年。周国平说史铁生是中国当代唯一可以称作“伟大”的作家,说他大大提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莫言也称史铁生是伟大的人。陈村说他的文字干净,不神神鬼鬼牵丝攀藤。还有很多圈内人士对史铁生为人为文的评价,几乎都是交口称赞。 我特地去查了一下目前当当和京东两大平台的图书畅销总榜,史铁生的同名散文集《我与地坛》在当当排列第二,在京东排列第三。一个去世了十几年的作家,他的书还能长期霸占电商主流平台的畅销榜前列,足以说明他在普通大众心中的地位了吧。 我想,一部好的作品,其最大的价值应该在于精神不死,就像一盏明灯一样,永远照亮后来者人生的迷途暗巷。 2 关于《我与地坛》的分析和评论文章已经有不计其数,谈及中国当代作家与当代文学,史铁生和《我与地坛》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个存在。 文中对生死的思考,对母爱的体悟与忏悔,对世界的观照、欣赏与热爱,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理解,以及对宇宙和时间的参悟,显得那么真挚、饱满和庄重,我以为这在他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的流露,水到渠成,是赤诚,是坦荡,是他与世界对峙碰撞后留给这个世界的答卷。 他就是这样至真至诚的人,是具有深刻苦痛体验和豁达精神的人,在自我救赎的同时,也救赎了别人。没错,他是具有救赎能力的人。 多少个人生至暗的时刻,我在心底回味着他的“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渐渐与自己和解。 也曾因为仅有的一些小挫折,面对父母的唠叨随性而生倔强和烦躁,忽然想到他的“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便觉心有愧疚而又和颜悦色了。 他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不就是曾经的你我吗? 他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他说:“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他说:“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忘,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他说的这些,皆是多年来人生的体验和智慧的结晶。可是,文章里就只有这些庄重深刻的箴言警句吗?就只有些苦难的倾诉、迷惘的深思吗?不不,你看他写地坛的四季,写地坛的晨昏,写地坛的草木虫鸟,写地坛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人物,可不处处精妙,样样生动,个个丰满?其体察万类,描摹万状,亦是如此清晰迷人。 评价优秀文学的那些标准,似乎都能在这篇文章里找到依据。既有宏大的视野,又有细微的体察;既有结构的巧妙,又有修辞的精当;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经营。有时四百年沧桑的地坛画卷浓缩成宇宙永恒的一瞬,有时一滴小小的露珠轰炸出世间万道金光,有时浓笔重彩描摹四季的变幻,有时举重若轻,接受命运的答案。这种穿梭时空的开合,还有那些排山倒海的意象和精彩纷呈地叙事,紧密而不乱,纷繁而不散。 他写地坛,就像写一个庞杂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系统和运行规律,那里的植物、动物,那里的人和事,仿佛在作者的心里聚合成地坛的世界。没有对地坛长久的沉浸,怎么能写出蜂儿、蚂蚁、瓢虫、蝉蜕以及满园草木竞相生长的交响?没有对地坛长久的沉浸和对世界透彻的观照,怎么会见证了一对夫妇从中年变成老人?怎么会记得唱歌的小伙日日不断的晨练到再也不见?还有饮者、捕鸟汉、女工程师、长跑家、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这些各行各业不同身份的人,构成了地坛里的生机活泼的世界。 这或许可称作是史铁生的“大观园”吧,在这个“大观园中”他不断构建着属于史铁生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世界。外面的世界,他已经无法亲身丈量,但是在地坛这个世界,每棵树下、每一米草地他都到过;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他都来过。这样一个去处,对他而言,是上帝苦心的安排。 佛家说“芥子纳须眉”,我觉得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写一个小世界,观照一个大世界。虽然作者未必如此想,我何不可如此看? 大世界永远喧嚣,小世界常有安静,他后来在《想念地坛》里说,“只要一迈进园门,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时间也放慢了速度,可以把所有的心绪都看明白。”亦可证明,地坛的世界与地坛外的世界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地。 文章结尾处说,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这更是把视角一下子投向了茫茫宇宙,让我想起了屈原的“天问”,而此处仿佛是对“天问”的一次回响。 3 从前,我总以为作者对地坛世界的描绘和感悟是文中写得最好的部分,后来又渐渐觉得还不是。让我更感动的是关于母亲的那部分,是他多年后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体悟。每每读到,不能自已。 他对自己说,现在才想到当年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是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他说,那时候太年轻,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 我想,只有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才能理解其中的滋味吧。 他又说,自己小说获奖的时候,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于是又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不能多活两年。 小说获奖,也许是他灰暗人生的一丝光亮,苦难人生的一丝喜悦,他多想把这仅有的喜悦与母亲一起分享,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母亲已经不在了,这种念头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是他不想接受的事实。可是,再无法接受也是事实。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胶着呈现。 可是,不接受又能怎样呢?内心的失落好像黑洞一样突然坍塌,空落无着。这些空落只能靠回忆去填补。 他说,这个时候纷纭的往事在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心中渗透得深澈。 在经历过对上帝充满仇恨和厌恶的阶段后,他又不得不接受了上帝的安排:“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母亲“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从前,儿子的残疾之苦,母亲在心里默默地承受;现在,失去母亲的苦,轮到儿子默默承受。于是,母亲以前所有的心情,儿子一下子就都领悟了。 回想过去自己的倔强或羞涩,他说:“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字字句句写的是自己的忏悔,字字句句的忏悔里涌现出来的是深沉而伟大的母爱。文字只有平静的叙述,没有撕心裂肺的控诉与呐喊,可是这平静的需求竟比撕心裂肺的呐喊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像汩汩流淌的河流比惊涛骇浪更具有恒久的感染力。 真正理解了母爱,就真正理解了母亲的好和伟大。他说:“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着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在朱自清写父亲之后,还从来没有读到哪一个人写母亲写得这么好的,如此细腻,如此深刻,如此感人肺腑!你仿佛在跟着他一点一点、一步一步理解、领悟母亲的伟大,母爱的伟大。 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院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读至此处,泪流不止。 从前读《我与地坛》,一直认为地坛是史铁生的地坛,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地坛不仅是铁生的地坛,地坛也是母亲的地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