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桂影秋窗

五六年前,我因为有一段编撰史志的工作经历,对史志兴趣渐浓;又因身居无锡,对本土的史志资料便常有意搜寻阅读。具体已经记不得是什么时候,无锡国专进入了我的兴趣视野。我得知,当年那个并不起眼却大师云集的学校,竟然曾经就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里,在那个风起云涌、新潮激荡的时代,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保存了一支血脉。可叹的是,无锡国专最终还是随着时代的洪流淹没在历史的烟尘里。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买到了一本厚厚的《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从装帧到印刷都很简朴,作者署名刘桂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唯一感到可亲的是,从作者简介里知道他也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是本市江南大学文学院的副教授。这是一本编年体的史志书,在一般人眼里显然是枯燥的、乏味的,然而当时对我来说,吸引力显然大于各种文学作品,那时我已然觉得中国这几十年再也不会有新的能称得上伟大的文学作品诞生。

桂秋老师的这本书史料异常丰富,完完全全是干货,一点水分都榨不出来。其钩沉史实,记载详备,使我对无锡国专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异常向往那个时代,同时也记住了桂秋老师的名字。后来我又买到了他的《无锡时期的钱基博与钱锺书》,虽然是薄薄一本,也同样是干货十足,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我这个人对书也十分挑剔,只有这样的书我才觉得对得起读者。后来,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则布告,称桂秋老师要在东林书院讲一次公开课,内容就是关于无锡国专。我如期欣然前往。在东林书院的三公祠,我见到了桂秋老师本人,五十多岁,高高的个儿,虽是短发,但却飞雪盈头。很意外的是,那此讲座只有三五个听众,这与后来他在瑾槐书堂动辄百数人的讲座简直天壤之别,后来我想可能也与主办方的营销方式有关吧。

东林书院的那一次讲座,我觉得还有一个很怪异的地方,就是主办方在课前要先带着我们一起去参拜东林书院内供奉着孔子的祠堂,主持人却又身着道袍,在旁边一边指挥一边念念有词。这一番神神叨叨让我觉得有说不出的诡异,桂秋老师显然对这一番程式也始料未及,脸上似乎有些愕然,但大概碍于情面,也只得听其摆布。如此折腾一番,终于回去上课。桂秋老师讲起国专往事,如数家珍,几乎不用看讲义,其内容我基本都在书上见过了,只不过由桂秋老师亲口讲出来,更有一种情味。那是冬季,东林书院本来就异常清冷,三公祠内阴气更重,我甚至有点冷得发抖。课间,我将之前买的两本书拿出来请桂秋老师签名,他欣然答应。课事结束,已近黄昏,临别前,我和桂秋老师攀谈了几句,也道出了我在学习上困惑,他又对我语重心长,勉励有加。过了两天,我写了一首小诗奉呈,诗当然写得很一般,老师却也是青眼相待,多有谬赞。其诗曰:“冬门天未雪,庭午背幽光。开课从遗礼,随师谒圣堂。焉能堪忝辱,惟恐失榆桑。座下二三子,文中四五章。言辞何切切,鬓发已苍苍。斯世如前世,他乡与故乡。澄明无杂俗,空阔亦悲凉。谁得拈花笑,斜晖细语长。”

此后,我与桂秋师亦有信息往来,不过他由于又有一部更大部头的新著正处在校对中,所以闲暇很少,我也只能偶尔在微信里叨扰、请益。有一次,我们聊到故乡,他说他父辈是江苏兴化人,我说我也是;然后又说到具体的乡、镇、村,十分戏剧性的是,原来竟是同一个村的,而且是远亲。这让我觉得和桂秋师的距离又近了许多。桂秋师为人笃实,乾乾于学问,虽然也在社会上开设讲座,只一心传播学人精神,毫无一丝江湖习气。

我在网上看到他的学生在文章里这样写到:“刘老师为人很低调,从不大肆渲染或是极力张扬,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教书匠,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好好地做一个教师。这是怎样一种朴素的敬业态度和奉献情怀啊,他不为名,也不为利,他只为从事着自己喜爱的职业并用一生的爱奉献给这个职业。学校曾经让他担任文学院的副院长,他婉拒了,他对担任这些行政职务没有太大的兴趣,他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就要把精力集中在研究学问和传授学问上,要更多地充实自己才能教好学生。……他则是一个谦虚温和、热心负责的老师。……我原本很不喜欢古代文学,但是自从听了刘老师的课,我喜欢上了它,因为在古代文学课上,可以看到刘老师面带微笑温和地讲述,可以听到许多有趣且有意义的事。……至今仍记得他让我们在课上讨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为何生动传神;也还记得他让我们讨论《西洲曲》最像男子的口吻抑或女子。他让我养成了积极主动思考的好习惯,每每想起这些,就觉得古代文学并不枯燥,也不难学。”(松下清斋《勤勉敬业 坦诚待人——记我的老师刘桂秋》)

他自己在《无锡国专编年事辑•后记》里说:“这些年中,当我慢慢地不再愿意为职称晋升等事去费神劳思、熙攘奔竞时,反而可以有一种比较宁静、淡定、自由的心态,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这几年中,为此书的撰写,耗费了我的许多心血。但是,以一人之力来编写一本编年的无锡国专校史,工作面广量大,难免会有不少遗漏和讹误之处。在我已出的几本书中,内心很希望这本《无锡国专编年事辑》有修订再版之日;而且接下来我还有继续进行无锡国专研究的下一步计划,所以竭诚欢迎此书的读者能有以教我、有以惠我,帮助我把后面的工作做得更好。”这些朴实的话语,不仅能反映桂秋师学术人生的价值取向,更能体现他治学的严谨和谦逊。他自己有个微信公众号,叫“桂影秋窗”,他常会在里面分享自己的一些读书心得和民俗文化研究的小文章,尽管人气不是很高,但我觉得恰好符合他的气质,雅致,又不张扬。正如他自己所言,以“一种比较宁静、淡定、自由的心态,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真好。

返回列表